首页 资讯 正文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体育正文 206 0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在合肥骆岗公园(gōngyuán)这个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de)城市公园中,一场与众不同的“无人机”飞行秀正在上演。

半径不超过15米的(de)小型“停机坪”内,一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停在(zài)起飞点,16组螺旋桨整齐排列(páiliè),由碳纤维制成的流线型机身极具(jíjù)“未来感”。随着起飞指令下达,航空器便轻盈(qīngyíng)离地,平稳升至50米左右的空中。白色机身与湛蓝天空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

7月2日,一架电动垂直(chuízhí)起降飞行器(eVTOL)在合肥(héféi)骆岗公园演示飞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de)记者日前走进被喻为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的合肥(héféi)骆岗公园,切身感受到无人机载人飞行正加速从愿景走向现实。“这台正在演示(yǎnshì)的‘EH216-S’无人驾驶(wúrénjiàshǐ)载人航空器由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运营,主要面向城市内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具备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精准起降(qǐjiàng)等(děng)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wùliú)运输等场景。”合翼航空运营总监章昱辉介绍道。

要让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zài)(zài)城市上空畅飞无阻,拥有一张(yīzhāng)运营“通行证”是关键。今年3月28日,合翼航空收到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可(kě)别小看这张证的“含金量”,这意味着,持有运营合格证的企业可以在获得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在不远的未来,市民(shìmín)或游客将(jiāng)有机会在合肥上空体验一场‘云端之旅’。”章昱辉说。

近年来(jìnniánlái),随着“低空+”赋能(fùnéng)千行百业,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天空正变得越来越“热闹”。目前,合肥已开通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200余条航线。应用场景(chǎngjǐng)的丰富加速了全产业链的聚集,合肥市已汇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yújiā),实现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进一步向(xiàng)“天空之城”迈进。

“未来(wèilái),合肥将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chǎngjǐng),对接公安、应急、消防、环保等部门,常态(chángtài)化开展接驳观光、物流配送等飞行任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际(guójì)先进技术(jìshù)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hángtiān)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shēngchǎnlì)的重要引擎。据(jù)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yě)将突破2.5万亿元。随着(zhe)低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逐梦苍穹为目标的商业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加速度”。

这是位于安徽省蚌埠(bèngbù)市禹会区的中国(zhōngguó)·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受访单位供图)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曾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而闻名,如今,中国·蚌埠商业航天(hángtiān)产业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科技等17个商业航天项目聚(jù)“星”成链(chéngliàn),以科技创新推动(tuīdòng)火箭生产从“制造”向“智造”跃迁。

在(zài)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车间内,一罐淡黄色晶体颗粒吸引了记者的(de)目光。很难想象,这些(zhèxiē)看似(kànshì)“不起眼”的颗粒,在经过十余道加工工序后,将蜕变为火箭专属的“防热盔甲”,并随其一同开启一场“太空之旅”。

“这是一款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改性低密度石英酚醛类(lèi)耐高温热防护(fánghù)材料。”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生产中心总监陈石林(shílín)告诉记者,火箭在超高速飞行状态中,其表面温度通常可达1000摄氏度(shèshìdù)以上,而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铜(tóng)在1000摄氏度时就会变得“软塌塌”。“我们设计(shèjì)的防护材料具有低密度、低导热率、耐烧蚀等优势,耐温最高可达2100摄氏度,相当于给火箭穿了一层坚固的‘防热衣’。”陈石林说。

距离(jùlí)蚌埠凌空科技仅20分钟车程的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gōngsī)则将目光聚焦于火箭推力室(shì)的研发(yánfā)(yánfā)与制造。“推力室是火箭发射过程中完成推进剂能量转化和产生推力的组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传统的推力室需要开模铸造、锻造,而我们自主研发的推力室则使用3D打印技术,将生产周期(zhōuqī)从半年缩短至23天左右,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冯光光表示。

小部件也(yě)蕴藏着“大学问”,耐高温材料、推力室等(děng)火箭零部件既浓缩(nóngsuō)着企业在向新求变中日复一日的科研攻关,也为中国商业航天积聚向上(xiàngshàng)发展的动力与底气(dǐqì)。“面向未来(miànxiàngwèilái),蚌埠将加快培育产业制造创新平台,加大与中科大、航天八院、航天六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新时代书写‘飞天传奇’。”禹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胡海波表示。

更多热点速报(sùbào)、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新华视点微信(wēixìn)公众号

作者:何晓 唐诗凝(níng) 黄博涵

“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